路远云添.

于无声处听惊雷。

国之脊梁范希文

         范仲淹字希文,谥号文正,北宋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。一般一个朝代最重要、贡献最大的大臣才能用“文正”作为谥号,上下五千年一来唯有二人可得到如此称号。范仲淹政绩卓著,文学成就突出。他倡导的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
        绝大部分人,纵然心对当时的国家政策深感不满,也就私底下发发牢骚就算了,公开场合还是配合着称颂天朝威武。但范仲淹是个另类,他不会私下妄议朝政,有问题直接公开讨论。在母丧丁忧期间,他向朝廷上了万言书,奏请改革吏治,裁汰冗员,安抚将帅。可见他为人刚正不阿、直言不讳。因此从为朝廷命官开始至景祐三年遭三贬。北宋诗人梅尧臣为劝勉范仲淹管好嘴巴,莫要生事,便赠淹诗《啄木》一首,文《灵乌赋》一篇。他劝范仲淹不要像啄木鸟一样,啄了林中虫,却招来杀身之祸,面对贪官污吏不要过于耿直。范仲淹心中为之一暖,但对好友的劝诫不以为然,回应一句“宁鸣而死,不默而生。后有人评价此举与比美国人帕特里克·亨利说出那句经典的“不自由,毋宁死”,早了740年,是中国争自由史上一段值得铭记的佳话。

         西夏入侵,宋军连吃败仗,范仲淹请求让自己去边境保卫国士。北宋与其他朝代不同,重文轻武的风气导致,军中是文官执掌兵权。且有规定,不同级别的将领带兵数量不同,打仗时有地位低的军官出征。而范仲淹认为将领不合适只按地位高低出阵是自取灭亡。所以他重新调整作战根据形势调遣他们轮流出阵抗敌。范仲淹在防守边塞的战争中,“号令明白,爱抚士卒”,采取正确的策略,经常取胜,军威大振,连宋仁宗都不得不称赞说:若仲淹出援,吾无忧矣。其中戍边几年的他写下一首《渔家傲·秋思》“四面边声连角起,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。”戍边的环境萧瑟,战事吃紧。

         范仲淹的可贵之处在于,他在官场沉浮数十载,逆境多于顺境,贬谪盖过升迁,但他始终保持初心,保持锐气,保持勇气。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只乐而乐。”保持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。秉持着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”的高尚情怀。吕范之争,二人皆贬。范仲淹重回朝廷,宋仁宗让他主动跟吕夷简道歉,消除隔阂。他说:“臣乡论盖国家事,于夷简无憾也。”写出当时范仲淹曾说,做官“公罪不可无,私罪不可有”。用现在的话说,政治上必须坚持原则,不怕得罪上级和皇帝,不怕受罪,而个人操守,则务求清白,决不能贪赃枉法,授人把柄。

         改革是是带领一个时代走向发展的开端。范仲淹一份《答手诏条陈十事》上奏宋仁宗改革。他执着地上疏,针砭时弊,力陈改革。但遭保守派攻击,裁撤冗员使得旧党强烈不满,上书弹劾范仲淹。范仲淹只能辞宰相一职,自请出京。他对理想的执着,在现实中碰壁,哪怕头破血流,至死不曾后悔。改革虽失败,但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奠定坚实的基础。应得了历史的尊重。

         范仲淹一生见贤思齐,不断以往哲先贤的思想、品德和功绩勉励自己。他曾说:学默默以存志,将乾乾而希圣,庶几进退之间,保君子之中正”表达了要像先圣一样,在得失进退间,不失其高尚的情操。

         此等高尚廉洁之臣乃历史之荣。范仲淹作为政治家,他致力改革,为让大宋各项制度得以完善。作为军事家,他戍边平乱,与西夏羌人较好贵求一个“和”字。作为文学家,他一文《岳阳楼》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展现“古仁人”的高尚情怀。如此心胸豁达,有远大政治思想抱负之人,“国之脊梁”当之无愧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BY 江之远 2020.5.17

         

评论 ( 4 )
热度 ( 23 )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路远云添. | Powered by LOFTER